本部要闻 来源:中译语通日期:2025-04-30浏览次数:48
2025年4月24日至25日,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大连召开,大会汇聚翻译界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共同探讨翻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译公司及中译语通十一位翻译领域资深专家及业务骨干代表受邀参与数十场专题交流,系统性分享其在人工智能翻译、术语标准化建设、翻译行业产学研协同等领域的行业洞见与实战经验,深度赋能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罗洪燕围绕“传承与对话:文遗语境下的英译规范和实践”分享经验,她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的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明确了历史背景信息、古墓遗址、博物馆藏品及非遗领域的译写标准,强调英文译写需兼顾学术准确性、文化敏感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重点分析了《规范》背后所反映的外宣工作者所面临的双重挑战:标准规范和语言动态多样性的冲突,文化原真性与跨文化沟通的平衡。前者要求外宣工作者溯流而上,在变化中寻找文字的本源;后者直接影响了音译、意译、音译+意译、文化注释等翻译策略的选取。针对上述冲突的所有权衡和考量,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的:在传承中实现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传承。
围绕“AI赋能下重大翻译项目的组织管理实践”,她重点分享了基于中译语通服务冬奥会、亚冬会等重要赛事活动项目的经验,从三个方面分析公司在重大赛事活动语言服务中的做法和经验总结:项目的组织管理流程、赛事的语言服务保障和跨文化交流沟通方面。团队不断优化项目组织流程,研发创新语言技术,利用AI赋能赛事项目运作。公司将持续深化智能语言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完善人智融合的语言服务生态;加强人才战略与产学研协同,重点培育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领域专业知识的语言专家,为大型项目的语言服务需求提供智力支撑。
刘四元以“破界·共生:AI-HI双螺旋赋能语言人才”为题,重点分享数智时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AI-HI)的协同成为语言人才培养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实际案例展示高质量的提示词不仅关乎翻译质量,也体现了人工翻译的不可替代性。提示词编写能力是语言人才必备的核心技能。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文科生也可以研发轻量级的工具,比如使用Cursor + Claude生成智能术语提取与验证工具。因此,教育者应分三个阶段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第一阶段为认知层(Literacy)解构,开设翻译技术基础课程;第二阶段为应用层(Enhancement)提升,开设提示词工程实践坊,培养“语言需求→AI指令”的转换能力;第三阶段为系统层(Empowerment)构建,构建个人知识库,实现术语库、风格指南等资源的智能调用。
陈自岩分享了“格物跨语言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国家战略科技翻译新基座”和“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引领国家翻译能力新范式”在技术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他表示,在生成式大模型时代,机器翻译能力已经完成了从“专有”模型到“通识”模型的技术变革。中译语通传承翻译“国家队”,大力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和产业。当前,公司正基于跨语言多模态统一架构大模型筑牢语言科技服务的新基座,打造“数据+语言服务产品”新形态,实现从全球多语言多模态数据到分析应用的端到端范式。
岳凌以“数智时代的人工译员与翻译服务需求方:在互动中适应和进步”为题作主旨发言,对AI技术迅速普及以来翻译需求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提出了需求方面几点显著的变化:需求碎片化,政治风险增加,查证和润色需求增加,对响应速度的预期大幅提高。鉴于此,译员应以合作的态度引导客户清晰描述自己的需求,在机器和人工服务间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理解需求,高效沟通,准确选择工作方式的能力,以求在数智时代提供更精准高效的翻译服务。
侯晓斐以“戴着镣铐的隐身人,讲好中国金融故事:中译金融翻译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实践经验。她表示,分金融翻译从起步阶段到如今的智能化转型阶段,每一步都有着中译公司的身影,凭借着中译语通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公司多年来保持着国内头部金融翻译供应商的市场地位。金融译员身处复杂的规则网络中,既要遵循严谨的金融行业规范,又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有限的空间里产出高质量译文,跳出优美的 “翻译舞步”。中译语通始终在规则边界内不断探索,力求精准传达原文,为讲述中国金融故事贡献翻译力量。
郗雨婷以“人在回路的可信AI:一种面向高效联合国文件译后编辑的翻译质量分级决策方法”为题,聚焦联合国文件MTPE与AIPE流程中的效率优化问题,针对低质初译导致PE耗时超过人工翻译的困境,构建了动态分级决策框架,提出了基于多维质量评估的译后编辑策略。研究使用AI应用工具Coze,建立自动化综合质量评估体系并划分译文质量分级区间:高质量或中等质量区间需采用轻度/重度编辑策略,而低质量区间可判定为缺乏编辑价值,应采用其他MT结果或进行人工翻译。该框架为联合国文件译后编辑提供量化决策支持,同时为GenAI时代下垂直领域翻译的人机协作范式拓展实践路径。
孙冰以“法律翻译中AI应用探索”为题分享观点。她表示,法律翻译因其专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要求,传统上主要依赖人工翻译。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法律翻译领域的格局。在翻译实践中,我们持续探索基于“CAT(计算机辅助翻译)+TB(术语库)+TM(翻译记忆库)+AI+MTPE(AI辅助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QA(质量保证)”的新型人机协同模式。AI协助介入翻译工作全流程,可全面提升翻译效率与质量,同时大幅降低成本。然而,AI翻译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专业术语不准确、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和伦理问题等。对此,希望行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新时代行业规范和完善:政策制定者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技术开发者构建技术赋能体系,语言服务企业构建实践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智力支撑体系。
李亚丽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金融翻译的转型与重构”分享观点,随着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逐步改变翻译流程、译者角色及行业标准。从流程角度,AI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尤其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文献。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再仅是文献的转换者,更需扮演编辑、审校和优化的角色,确保机器翻译质量和符合行业规范。AI虽然能快速处理文本,但仍存在文化语境、监管政策的翻译精准度和表达风格等挑战。因此,译者需要提升技术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时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与创新,确保翻译工作的高效性与质量。
景芳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类书籍英译实践”交流经验,以一本关于中国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青少年科普读物英译为例,探讨在AI大模型及机器翻译高速发展的今天,译员所做的工作大多已超越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成为一名文化解码者,为读者深度解读、科普具有深层次内涵的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对于受众为青少年儿童这一群体,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得更有意思,从而吸引全球小读者们有兴趣深度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所传承的文化习俗,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主题。
邹璟以“中国话语体系下小语种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探讨”为题作主旨发言,她从小语种翻译工作者的视角出发,针对当前建立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目前国内小语种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通过官商学一体化方法建设国内小语种文献翻译数据库的可行性及意义。提出政府、企业及学术机构协同合作,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提供及翻译专业人员服务等方面,分析了数据库对建立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国家翻译能力、促进翻译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屈娟娟围绕“加强本地化项目管理,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分享观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地化翻译服务已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本地化翻译。高效的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效率。翻译项目管理中实现降本增效需要综合运用自动化技术和工具、利用翻译记忆库和术语管理、优化项目管理和流程、外包和集中化管理、加强术语管理和质量控制、培训专业人才、优化预算和成本监控等多种策略。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本地化成本,还能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企业可以在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中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保证翻译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助力企业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