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要闻 来源:中译语通日期:2025-04-25浏览次数:50
2025年4月25日,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译语通”)主办的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专题交流“语言科技赋能国家战略:多语言大数据与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在大连举行,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翻译行业代表等近百人现场参会。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简称“中译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剑辉出席并致开幕辞,中译语通资深口译员王雨馨主持论坛。
王剑辉在致辞中表示,大力发展语言科技、大力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需要。在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语言科技已跃升为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国际话语权、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高地。在此背景下,中译公司及其下属的中译语通公司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定地做国家翻译能力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者,通过语言服务与人工智能“硬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多模态全球话语体系,在数字主权的博弈中铸就语言科技的“中国范式”。
王春发表了题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考古学外译的实践与研究》的主旨演讲。她结合《商代考古和甲骨学》外译的实践案例指出,“绝学”外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明基因的跨时空重组。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团队需具备专业知识,重建文本逻辑关系,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处理特殊文字符号转写等。目前,中国考古成果的国际传播仍存在严重不足,亟需建立专业的跨学科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陈自岩分享了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引领国家翻译能力新范式的思考。在生成式大模型时代,机器翻译能力已经完成了从“专有”模型到“通识”模型的技术变革。中译语通传承翻译“国家队”,大力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和产业。当前,公司正基于跨语言多模态统一架构大模型筑牢语言科技服务的新基座,打造“数据+语言服务产品”新形态,实现从全球多语言多模态数据到分析应用的端到端范式。
郑春萍聚焦语言科技赋能国家战略,特别是对信息通信领域的翻译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她强调了人工智能新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创新技术正在重塑传统翻译行业的服务模式。此外,她还分享了北京邮电大学在智能翻译云平台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圆桌讨论环节,针对人工智能为翻译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嘉宾围绕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产学研协同路径,建言献策。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胜任力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晓煌指出,在翻译中,人工智能擅长速度与术语一致性,而人类的优势在于情感认知、灵活性和道德判断。未来教育需“错位发展”——弱化人工智能已擅长的领域,加强人文相关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素养方面,需深化语言能力与跨学科知识;在人文素养方面,应强化机器难以替代的跨文化交际、伦理判断及价值观传递能力。翻译教育需融合技术应用与人文深度,培养兼具语言功底和文化敏感性的复合型人才。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副主任黄敏认为,人工智能为翻译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翻译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外语学科遇冷、翻译岗位减少、高校培养方案滞后等。对此,他建议院校聚焦中高端或专门类别应用场景的人才培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深化校企协作,发挥企业技术优势。
国际关系学院日语系主任欧文东强调,高校应在非通用语种翻译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充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协同、专业赋能的现代化翻译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专业生产部门紧密合作,借助其丰富的实验经验与专业资源,推动非通用语种翻译技术与需求的基础。
北京悦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蒙永业认为,人工智能尚未对翻译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当前翻译行业仍处于初级时代,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多语言需求。期待人工智能能带来革命性突破,大幅提升生产力。此外,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将行业实践引入课堂,弥补师资不足,共同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翻译人才。
本次专题交流为语言科技赋能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翻译建设中,需构建“技术+人文”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跨学科实践,推动翻译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