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信息
请以中国出版集团的校招通知为准
全站>新闻中心> 详情

要闻 | 于洋出席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高峰论坛并发言: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的语言科技力量

本部要闻 来源:中译语通日期:2023-04-04浏览次数:3098

2023年4月3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开幕。会上,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受邀出席以翻译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作题为《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的语言科技力量》的发言。

于洋-单照.jpg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洋
出席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高峰论坛

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主持。共同出席高峰论坛并发言的还有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等嘉宾。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翻译行业的代表近700人参加会议。以下为《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的语言科技力量》主题发言内容实录:

会场照.jpg

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的语言科技力量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于洋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师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2023年是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成立五十周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翻译公司,从1973年的“联合国资料小组”的成立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司见证了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国家级重大赛事活动和大国外交,再到中国语言科技与人工智能十年发展,并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今天,我想要谈一谈“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的语言科技力量”。

跳出路径依赖,机器翻译已成为人类跨语言文化融合和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

每年人类使用机器翻译处理信息的数据量是庞大的,几乎无法准确估算。2019年全球使用 Google 翻译的量达10万亿词,平均每天翻译超过140亿个单词。在谷歌的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中,显示其翻译服务已在过去3年中增长了10倍。在2022年,谷歌翻译的APP有超过10亿次的安装,月度活跃用户超过5亿。多年前我曾说过机器翻译最大的意义是扩大了人类认知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很显然在译文质量上机器翻译进步很快,但这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除了我们一直以来通过翻译将信息转换成目标语言来实现跨语言交流的这一行为模式以外,信息被其他语言的人们通过机器翻译获取的数量级或已超过过往我们主动翻译的总和。主动传播与被动获取之间,是路径依赖与技术演进之间的再平衡。

机器翻译已成为跨语言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8年的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说的这句话,时隔五年后都把它找出来了。从快译通到金山词霸,从百度、阿里、腾讯到Facebook、Twitter、TikTok,从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在线聊天、Office软件、网络会议、网络直播,最后到ChatGPT等,机器翻译已经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成为人类跨语言沟通的最重要基础设施。

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十年很久吗?认知往往比应用更难。

十年前我就是那个整天贩卖焦虑的人。时至今日,我终于把我的焦虑贩卖给别人。当然,我也有了新的焦虑。今年是中译语通成立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我们从网页翻译、字幕翻译、找翻译APP、YeeKit CAT,到OCR识别翻译、语音识别,再到统计机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机器翻译语言大模型,从十几个语种到超过七十个语种,从几千万高质量语料到超过70亿句对,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创造条件都要做的,我们都做了。后来掰着手指头数了数,算上今天的互联网大块头们,也还只有我们做了这么多。说这些并不是想说明做了多少,而是深深感受到了,有些时候好酒也怕巷子深。人类的认知是线性的,技术的进化是指数级的。任何一项新技术发展都需要认知的时间,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当然也还有永远都叫不醒在装睡的人。

科技创新,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总要有人去独自度过那些无人问津的时光。

近十年,机器翻译技术路线的创新速度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我们在机器翻译领域申报专利数量143项,已获得授权专利48项。过去三年里,工信部揭榜任务和科技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我们共承担了六项国家级的科研任务,这是很多年前我们所不敢奢望的。从2020年科技部持续三年的国家级科研“以中文为核心的多模态翻译研究”,包括文本翻译、语音翻译和图片翻译,对主要的机器翻译质量增强技术如机器翻译鲁棒性增强和篇章级别的机器翻译研究都有充分的研究;到2021年工信部揭榜任务“超大规模多语言通用机器翻译系统”和“资源稀缺语种双语平行语料库”,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利用超大规模的多语言翻译模型解决超过80个语种的通用领域机器翻译。

文化传播之徒步、骑马与火箭,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无数历史上伟大的思想早已被铸就,但它们只有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时候,才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全人类的财富。鲁迅称翻译家就是普罗米修斯,“盗取”文化的火给不同语言的人们,以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没有文学翻译大师,中国人可能就无法体会世界各地文明的那些瑰丽璀璨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的翻译事业发展,无论徒步漫游,行山涉水,还是骑马驰骋,看尽繁华,还是搭乘火箭,瞬时万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容与目标不变,主体、方式与工具不同而已,相互扶携一起赶路吧。这些年来,也很欣喜地看到行业内的兄弟们从开始加工处理语料,到摸索开发CAT,到围绕机器翻译打造生产力。

对国际传播领域而言,语言大模型技术(ChatGPT)是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如果大语言模型获得了所有语言的信息,那就意味着获得了人类主要的知识——至少是语言承载的知识。ChatGPT在机器翻译领域有着很不错的表现,其优势体现在更好的语言上下文理解、更广的适用范围和更稳定的翻译质量。特别是它的理解能力是远远超出预期的。目前,它的通用能力还没有超过现在的模型,还没有对于翻译行业带来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或者颠覆。

除了机器翻译能力外,ChatGPT的图文内容生成、自然人机交互、知识推理等技术能力,在军事安全、新闻传播、文化创意等领域都体现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甚至难以应对的能力与实力,特别是在中美两国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高度关注。

集中力量办大事,构建国家战略语言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型举国体制,关键在“举国”,即强化党领导下的国家科技动员,但举国不仅是举政府和国家财政之力,也包括举市场多元主体、社会各界之力,综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协同发力;特点在“新型”,即主动适应新的时代条件、竞争形势和发展阶段,包括国与国之间战略博弈激烈复杂的新型国际关系形势。

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出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公共科研效率,打破搞语言、搞翻译的不懂技术,搞技术的不懂翻译、不懂国际传播,加强相关学科、相关部门间的深度融合,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构建起强大的语言科技力量。

数据是新石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国家级高质量语料库。

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使得文化传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我们需要建立以中文为核心的国家级语料库和国家级大数据库,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我们需要将中国话语体系、中国叙事体系等融入到训练数据中,建立正确的语料价值观,减少机器翻译结果中可能存在的外来政治倾向。最后,我们应该注重语料库的质量,提高标注的精准性和专业性,类ChatGPT的超大规模语言模型、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的训练离不开语料库的支持,而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

要有国家队,更要有“村BA”。语言科技推动语言服务行业升级转型。

一个拥有强大语言服务产业的国家,通过其翻译和语言服务能力能够快速向外输出国家的文化理念和创新成果,使国家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中国走向世界,既需要有翻译国家队冲锋在前,更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村BA”产业队伍保驾护航,通过整个产业链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保障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和语言服务产业毫无疑问地正面迎接第一冲击波,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周期显然被压缩了。但是“风雨越大,鱼越贵”,这或许是最好的时机。通过国家支持及行业引导等方式,支持翻译和语言服务产业通过语言科技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这或许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

语言科技——高校科研与翻译人才培养的新基座。

十年前,我们说AI是一种工具,应该学习掌握。我们把翻译工具的使用当作一门课程引入到课堂。当然,别说十年前,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翻译院校还没有开设。今天我们看到的让人惊叹的人工智能,其实他一直都在,OpenAI成立于2015年。今天人工智能所具备的能力,对于高校科研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是“新基座”,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工具课。在这个新基座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该如何科研,该如何培养翻译人才。

同时,我们也呼吁我们的校长们、院长们设立人才培养计划,吸引跨学科优秀的人才投身于语言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为语言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工业革命时代。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这就是我们肩负中华文明传承历史使命的新时代!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联系我们